試馬湖也就是試馬水庫。從商南縣城向西12公里進入古鎮試馬,再北行1公里就到達試馬水庫。這座水庫位于試馬河中游,建設于上世紀七十年代,歷經風雨霜雪40余載,如一座見證歷史的豐碑,樹立在試馬人的心中。它迄今為該河下游百姓防洪、灌溉、供水、發電發揮著重要作用,同時也為人們提供了一個旅游觀光、休閑度假的好去處,成為商南風景游覽區之一。
秦嶺里的桃花源
水庫北部的崇山峻嶺里,大面積原始生態林區植被完好,林木蔥蘢,花草堆綠,千山萬壑的泉水溪流在東西兩條山谷出口處交匯,形成一條清澈河流,河水流到寬闊處,被三面聳峙的大山和一條雄偉堅固的攔河大壩圍攏碧波蕩漾的湖面。天朗氣清,陽光明媚,青山綠樹與云影共相徘徊倒映在湖面上,構成一幅天水一色的天然畫卷。水庫四周群山起伏,水庫好像鑲嵌在萬山叢中的一塊明鏡。清晨,初升的陽光灑向水面,由水面折射而起的縷縷金光,映紅小船、大壩、山坡,天然本色,相映生輝。夜間,明月高照,處處清光、幻影。水庫西旁便是聞名遐爾的上蒼樂園,其建筑獨特且經典古樸的農家格院,為游客上帝提供設施配套、功能齊全的上乘服務,盡享本土特色餐飲之精華,獨領三江野生魚烹飪之風騷。憑借水庫自然風光,不僅為各地游客提供高質環保、經典古樸、回歸自然、盡情享受的人間仙境,而且是能夠隨手采摘賞景,泛舟游曳,放線垂釣,又可表白人間真愛的世外桃源!
福澤綿長蔭后人
1970年8月,浩浩蕩蕩的建設大軍駐扎在這塊當初茅草叢生、人煙荒蕪之地,共歷經2300多天會戰,終于1976年8月完成了古鎮試馬史無前例的標志性水庫工程。按50年一遇洪水標準設計,總庫容272萬立方米,正常蓄水位528.00米,相應庫容200萬立方米,興利庫容控制流域面積30平方公里,集雨面積27平方公里。大壩為土石混合粘土斜墻式,壩高32.25米,高程532.25米,基寬121.75米,放水涵洞采用直徑0.6米水泥管安裝600毫米手動閘閥2臺,做工作及檢修控制。涵洞最大泄量1.5立方米/秒,溢洪道為堰式,堰頂長29.2米,最大泄洪量為330米/秒。該庫分別于1980年、2008年進行了除險加固工程,按500年一遇洪水標準復核。水庫下游荊家河村、試馬街村、郭家埡村及東側翼的觀音堂和原安家溝村,控制灌溉面積2141公頃,配套設施東干渠、西干渠、東低干渠3條,總長3.5千米,有效灌溉面積1908公頃。有效養魚水面134.6公頃。
3萬民工建新湖
為便于對出勤勞動大軍管理,效仿部隊建制,按各大隊地域分片編制4個民工營:栗子坪上蒼房和荊家河為一營,試馬街、安家溝、觀音堂為二營,郭埡、大坪、木家溝為三營,紅廟、毛河、石槽溝為四營。每營3個民工連,共12個民工連。營長由公社抽到工地脫產干部擔任,民工連連長由各大隊長任職。
在工地上的干部,能嚴于律己,起模范帶頭作用,做到與群眾“三同”(同吃、同住、同勞動)。特別給工地群眾印象深刻的是工程指揮劉永春主任,他堅守建設工地8年,全身心投入工作,關心體貼群眾,作風民主樸實的事跡被一民工編成歌謠在工地流傳。那時抽出來的脫產干部幾乎是每天跟班作業,或者負責1-2個職能組的事情,工作很負責任,差錯少,效率高。每個大隊成立一個民工灶,用-個牛頭鍋,固定人做飯。民工們都從自己家里帶的糊湯粉、蘿卜、白菜或酸菜和少許麥面粉與食用油,幾乎每餐(粗糧)糊湯填肚子,不到放工餓得慌,日復一日,依然照舊,但并未影響干勁。全體人員住宿是用木棍撐起的草棚,夏秋天好湊合,冬夜里大伙頂著呼嘯的北風擁擠在一起互相取暖,度過酷暑寒冬。
水庫建成后,清澈庫水從東西干灌溉暢游到沿途村組地塊,為抗旱澆地保苗促豐收和下游種植水稻、蔬菜做出重大歷史貢獻,那幾年收益村糧食產量和經濟收入明顯高于其他村,群眾打心眼里高興稱道。而今,依然承載著下游4000多人的飲水、灌溉和防洪排澇作用的同時,依附水上觀光,帶動水庫上下游發展農家樂21戶,年產生經濟效益500多萬元。
編輯:秦人
|